数据见证的全民战疫力量
新冠疫情自2019年底暴发以来,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,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,中国人民展现出了非凡的抗疫精神,这种精神体现在无数具体的数据中,记录着我们的奋斗与牺牲,以下将通过具体数据展示中国在抗疫过程中取得的成就。
全国疫情总体数据概览
截至2022年12月,中国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约35万例,累计治愈出院病例超过34万例,治愈率高达97%以上,这一数据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,充分体现了中国医疗救治体系的高效与完善。
在疫苗接种方面,截至2022年底,中国已完成新冠疫苗接种超过34亿剂次,全程接种率超过90%,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率超过85%,这一庞大的接种数字背后,是无数医护工作者和基层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。
以2022年3月上海疫情为例,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最高达到268例,无症状感染者最高达到5658例,面对严峻形势,上海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,在短短一个月内完成了全市2500万人口的核酸检测工作,累计检测超过2亿人次,创造了疫情防控的"上海速度"。
医疗资源投入数据
为应对疫情,全国共设置定点医院2767家,后备医院3097家,总床位数超过230万张,重症监护床位从疫情前的5.7万张增加到2022年的18.1万张,增幅达217%。
在医疗设备方面,全国呼吸机保有量从疫情前的8.7万台增加到27万台,ECMO设备从400台增加到2600台,这些硬核数据的增长,为重症患者救治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以武汉市为例,在疫情初期10天内建成火神山、雷神山两座传染病专科医院,新增床位2600张,全国共调派4.2万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,其中重症医护人员超过1.9万人,占全国重症医护力量的10%。
核酸检测能力建设
中国核酸检测能力从疫情初期的每天不足1万份,发展到2022年的每天5700万份,增长了5700倍,全国共有1.3万家医疗卫生机构具备核酸检测能力,从事核酸检测的技术人员超过15万人。
以北京市为例,在2022年4月疫情期间,单日核酸检测量最高达到2189万人次,创下全球城市单日核酸检测量纪录,全市共设置核酸检测点位超过3000个,采样人员超过3万人,确保市民能够在15分钟内到达检测点。
广东省在2021年5月广州疫情期间,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荔湾区白鹤洞街等高风险地区近20万人的核酸检测,检测结果全部在12小时内出具,为精准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撑。
物资保障与民生数据
疫情期间,全国累计向湖北地区调运医用防护服超过500万件,医用N95口罩超过1000万只,护目镜/防护面罩超过200万个,中央财政下达疫情防控补助资金超过1500亿元,确保防疫物资供应充足。
在生活物资保障方面,2020年武汉封城期间,全市储备大米超过10万吨,食用油超过1万吨,蔬菜日均供应量保持在8000吨以上,全国累计向湖北运送生活必需品超过290万吨,确保了封控期间群众基本生活需求。
以2022年吉林省疫情期间为例,全省累计发放"蔬菜包"超过500万份,覆盖长春、吉林等疫情严重地区,长春市建立"市—区—街道—社区"四级保供体系,组织1.2万名配送人员,日均配送生活物资超过3000吨。
科技抗疫数据支撑
中国科研机构在疫情发生后7天内就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,15天内完成核酸检测试剂研发,截至2022年,全国共有35款新冠病毒检测试剂获批上市,日产能超过6000万人份。
在疫苗研发方面,中国有5条技术路线的15款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,其中7款获得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授权,国药集团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新冠灭活疫苗年产能超过50亿剂,科兴中维年产能超过20亿剂。
大数据技术为精准防控提供了支撑,全国"健康码"系统累计提供服务超过600亿次,通信大数据行程卡查询量超过500亿次,以浙江省"健康码"为例,日均亮码超过3000万次,识别红黄码人员超过50万人次,有效阻断了疫情传播链条。
国际抗疫合作数据
中国已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数千亿件抗疫物资,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,向非洲国家提供疫苗超过1.8亿剂,向东盟国家提供疫苗超过6亿剂。
中国还向34个国家派出37支医疗专家组,与180多个国家和10多个国际组织分享疫情防控经验,举办百余场跨国视频专家会议,与各国分享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8个版本、7版诊疗方案英文版。
以中欧班列为例,疫情期间累计开行超过5万列,运送防疫物资超过1300万件、14万吨,成为畅通国际抗疫合作的"钢铁驼队"。
抗疫精神的经济数据支撑
2020年中国GDP增长2.3%,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,2021年GDP增长8.1%,经济总量突破114万亿元,疫情期间,数字经济逆势增长,2021年规模达到45.5万亿元,占GDP比重达39.8%。
保市场主体成效显著,2020年至2022年,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8.6万亿元,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,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从2019年末的36.9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6月末的55.8万亿元,增长51.2%。
以湖北省为例,2021年GDP增长12.9%,增速居全国第一,经济总量突破5万亿元,重回疫情前水平,武汉2021年GDP增长12.2%,经济总量达到1.77万亿元,展现出强大的经济韧性。
这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,记录着中国人民在抗击疫情中的艰辛付出和巨大牺牲,每一个数字背后,都是无数医护人员白衣执甲、逆行出征的身影,都是基层工作者日夜坚守、无私奉献的故事,都是普通民众自觉配合、守望相助的感人画面,正是这种众志成城的抗疫精神,铸就了中国疫情防控的钢铁长城,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