渭南同城资讯网

新冠疫情奉献的人,新冠疫情奉献的人有哪些

致敬那些在疫情前线无畏付出的英雄

新冠疫情自2019年底爆发以来,已持续影响全球三年有余,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,无数医护人员、社区工作者、志愿者和普通民众挺身而出,用他们的奉献和牺牲筑起了一道道保护生命的防线,本文将聚焦这些"新冠疫情奉献的人",并通过具体数据展示他们在疫情期间的卓越贡献。

新冠疫情奉献的人,新冠疫情奉献的人有哪些-图1

医护人员:疫情前线的钢铁长城

在新冠疫情最严峻的时刻,医护人员无疑是最前线的战士,以中国武汉市为例,2020年1月23日至4月8日封城期间,全国共调集346支医疗队、4.26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,其中重症医学科、感染科、呼吸科等专业人员超过1.5万人,这些医护人员平均每天工作12-16小时,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连续工作,许多人因长时间佩戴防护装备导致面部压疮甚至皮肤溃烂。

根据武汉市卫健委发布的数据,截至2020年4月,武汉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0333例,治愈出院46464例,治愈率达92.3%,这一数字背后是医护人员日夜不休的努力,仅雷神山医院一家定点医院,在2020年2月8日至4月14日运营期间,就收治患者2011人,其中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占比超过45%,最终治愈出院1900余人,治愈率超过94%。

更令人动容的是,全国有超过2000名医护人员在抗疫过程中感染新冠病毒,其中数十人不幸殉职,湖北省卫健委数据显示,截至2020年3月6日,湖北省共有3387例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,其中90%以上来自武汉,这些数字无声地诉说着医护人员的巨大牺牲。

社区工作者:基层防控的中流砥柱

如果说医护人员是前线的战士,那么社区工作者就是后方的堡垒,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,全国有超过400万社区工作者投入到疫情防控中,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,2020年春节期间,全区23个街道、313个社区共动员社区工作者、志愿者等1.2万余人,累计排查居民超过200万人次,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生活服务超过50万次。

上海市的数据同样令人印象深刻,2022年3月至5月上海疫情期间,全市16个区、215个街镇、6077个居村委共组织动员社区工作者、志愿者等超过50万人,累计完成核酸筛查超过2.6亿人次,配送生活物资超过3000万份,转运阳性感染者和密接人员超过60万人次。

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强度令人咋舌,据武汉市青山区某社区书记回忆,在疫情最严重的2020年1-2月,社区10名工作人员要服务近8000名居民,平均每人每天接打电话200余次,步行超过3万步,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,正是这种超负荷的工作,才确保了疫情不出现大规模社区传播。

志愿者:无私奉献的平民英雄

疫情期间,无数普通民众自发成为志愿者,填补了疫情防控的各个缺口,在2020年武汉封城期间,全市注册志愿者超过10万人,实际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更是难以计数,这些志愿者承担了物资运输、病人接送、社区服务等各项工作。

一个典型的例子是"武汉快递小哥志愿者团队",这支由300多名快递员组成的队伍,在疫情期间累计行驶里程超过50万公里,为医护人员和隔离居民运送物资超过100万件,其中一位名叫汪勇的快递员,自发组织志愿者团队,解决了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的通勤和用餐问题,累计协调运送医护人员超过1000人次,配送餐食超过1.5万份。

在2022年上海疫情期间,全市志愿者服务平台注册志愿者突破100万人,实际参与疫情防控的志愿者超过50万人,他们协助完成了超过2亿人次的核酸检测,配送物资超过5000万单,服务时长累计超过1亿小时,浦东新区某志愿者团队在3月28日至5月31日期间,平均每天工作16小时,累计服务居民超过10万人次。

科研人员:与时间赛跑的抗疫先锋

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场上,科研人员同样功不可没,中国科学家在疫情初期就迅速展开病毒研究,仅用不到一周时间就确定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,并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分享了这一关键信息。

在疫苗研发方面,中国科研人员创造了惊人的速度,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,从立项到获批临床试验仅用了98天,创下中国疫苗研发的最快纪录,截至2022年底,中国累计接种新冠疫苗超过34亿剂次,疫苗全程接种率超过90%。

药物研发同样取得重大突破,2021年12月8日,我国首个抗新冠病毒特效药——安巴韦单抗/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获批上市,临床试验数据显示,该药物能将住院和死亡风险降低80%,中药"三药三方"在疫情防控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,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,全国新冠肺炎患者中医药使用率超过90%,湖北省中医药使用率更达到94.6%。

普通民众:默默配合的抗疫基石

除了上述群体,广大普通民众的配合也是疫情防控成功的关键,在2020年春节期间,全国有超过10亿人响应号召居家过年,人员流动量同比减少约70%,北京市交通委数据显示,2020年1月24日至2月2日春节假期期间,北京公共交通客运量同比下降超过80%。

口罩佩戴率同样反映了民众的配合程度,上海市疾控中心调查显示,2020年2月上海市居民口罩佩戴率达到98.5%,公共场所口罩佩戴率接近100%,这种高度的自觉性为阻断病毒传播链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核酸检测的配合度更是令人惊叹,在2022年3月至5月上海疫情期间,全市2500万居民完成了超过2.6亿人次的核酸检测,平均每人检测超过10次,许多居民凌晨4、5点就起床排队,毫无怨言地配合一轮又一轮的筛查。

国际援助: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者

中国在做好本国疫情防控的同时,也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援助,截至2021年6月,中国已向150多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提供了抗疫物资援助,向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5亿剂疫苗,向非洲国家提供了约1.8亿剂疫苗,占中国对外疫苗援助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。

中国还向34个国家派出了37支医疗专家组,向意大利派遣的三批医疗专家组共32人,协助意方抗击疫情,在意方最困难的时期,中国向意大利提供了超过50吨的医疗物资援助,包括呼吸机、监护仪、检测试剂等关键设备。

这些数字背后,是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际行动,也是无数参与国际援助工作人员辛勤付出的结果,他们冒着感染风险,远赴异国他乡,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力量。

铭记奉献,致敬英雄

新冠疫情是一场全人类的共同挑战,也是一面映照人性光辉的镜子,从医护人员到社区工作者,从志愿者到科研人员,从普通民众到国际援助人员,无数"新冠疫情奉献的人"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。

当我们回顾这些具体的数据——4.26万名援鄂医护人员、400万社区工作者、10亿配合居家的民众、34亿剂疫苗接种量——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冰冷的数字,更是无数鲜活的生命和感人的故事,这些数字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记忆中,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在疫情阴霾中为我们撑起晴空的英雄们。

疫情终将过去,但奉献精神永存,让我们向所有"新冠疫情奉献的人"致以最崇高的敬意,并从中汲取力量,共同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